马国仓:在实践中增强“四力” 更好体现新时代编辑人价值担当

发布时间:2021-01-03

原文刊登于2021年1期

原题为在实践中增强“四力” 更好体现新时代编辑人价值担当



出版工作,反映时代、传承文明、传播知识、育人化人。编辑人从事出版工作,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价值担当。新时代编辑人的价值担当是什么?概括起来说,就是要多出好书,服务党和国家大局,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传播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满足读者多元阅读需求。


出版社以多出好书立社,编辑人靠多编好书担当。明白价值担当易,体现价值担当难。编辑人的价值担当从某种程度上讲,一定是反映在其编辑的优质产品上,因为多出好书是出版工作的永恒主题,亦是编辑人的一生追求,更是广大读者对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那么,如何多出好书,更好体现新时代编辑人的价值担当?应该说,增强“四力”,为当下编辑人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前行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21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1]宣传思想工作进入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必须增强“四力”,努力提高政治素质,提升业务本领,锐意创新创造,锤炼优良作风,才能更好地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新时代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


出版作为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四力”重要论述,可谓指出了出版工作的初心和根本,点出了多出好书之关键,为新时代编辑人如何更好体现价值担当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增强脚力:

既要坐得住,又能走出去


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工作,我们常说做编辑要甘于寂寞,编辑人要坐得住,“板凳要坐十年冷”、善于把“冷板凳坐热”等等,主要是讲做编辑工作要能伏下身、静下心,一心一意编好书。


当下编辑人坐得住,就是除了要去除社会浮躁影响,拒绝周围诱惑,沉下心来编好书外,还能让自己静下心来读书学习,不断提升作为编辑人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切实杜绝现实中在一定程度存在的“记者不看报、编辑不读书”的现象。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编辑人,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认真深入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全面提升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这也是新时代编辑人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在全球进入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技术的革新、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一切都在发生变化,甚至是颠覆性的改变。不管是在哪个行业、从事什么工作,沿着旧地图,一定找不到新大陆。出版编辑工作更是如此,外部环境、社会条件、工作对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时代在变,编辑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必然也在变。编辑人增强脚力,就是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要求编辑人既要坐得住,又能走出去,如果把坐得住看成是守正,那么走出去则是要去创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即使现在有了互联网,可以网观一切,但正如常言所说“百闻不如一见”“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精品佳作从来都不是编辑人闭门造车“造”出来的,也不是坐在办公室守株待兔“等”出来的,坐在办公室里决然找不到融入生活的那种真切感觉,更“闻”不到火热市场散发出的那种“烟火味儿”。


编辑人不去深入火热生活,就不可避免地会脱离生活实际,既联系不到好作者,也发现不了好作品,自然就编不出好图书。所以新时代编辑人在坐得住的同时,还必须要走出去,到火热的实践中去,到人民群众中去,真正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生活一线中做深入调查研究,发掘鲜活选题,寻找优秀作者,推出接地气、带露珠、沾泥土、有温度的高质量图书出版产品。


当然,走出去还是一种学习方式,新时代编辑人要不断向实践学,高手在民间,要拜群众为师,虚心获取市场反馈,认真倾听读者意见;要向同行学,学习同行好的经验,借鉴同行好的做法,总之,要走出去找榜样、学榜样,找短板、补短板。编辑人走出去,还能把作品带出去,拓展渠道,扩大市场,让好的产品更具传播力和影响力。


增强眼力:

既要看得出,又能看得远


这个选题行不行,有没有市场?!那部书稿好不好,有没有价值?!考验的是编辑人的眼光。有人做过统计,包括 《包法利夫人》 《了不起的盖茨比》《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等近20部世界名著出版过程中都曾遭遇过编辑的差评并退稿。国内出版实践中,一部书在其成为品牌或畅销书之前遭遇多家出版单位编辑退稿的例子也有很多很多,像阿来的《尘埃落定》、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曾有过被退稿的遭遇。因此,慧眼识珠是编辑人的基本功,是衡量一名编辑能力水平的重要方面。


在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新时代,作者队伍日益壮大,内容创作空前活跃,编辑人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增强编辑人眼力显得尤为紧要。优秀编辑人于书稿而言犹如伯乐相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编辑缺乏眼力,一部好作品就有可能被埋没,从此消失;反之,编辑好眼力,好作品就会被发现,在市场叫好又叫座,发挥优秀作品传承文化、教化育人的功能和价值。因此,新时代的编辑人必须练就拨云见日的好眼力。


当然,新时代编辑人的眼力还不仅仅表现在能看得见、挑得出好作品,还表现在看得出问题的能力上。一部作品导向是否正确、结构是否合理、表达是否规范、文字是否干净、语言是否通俗、编校是否过硬、市场是否看好、读者是否欢迎等等,都需要编辑人看得出、把得住。


新时代优秀编辑人,眼力既是发现力,又是辨别力,更是判断力。看得出是硬道理,看得远是真本事。优秀的编辑人只有善于把本职工作和国家大局、世界大事、发展大势联系起来,把握并围绕事物发展的大趋势策划选题,组织书稿,才能推出有价值、有市场、有影响的图书。所谓书比人长寿,好书一定是编辑人预见性和创造性完美结合的产物。


此外,具备国际视野也是新时代编辑人“看得远”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当下全球化时代,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每年50万种左右的图书品种和巨大的消费市场,也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出版大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作为包括编辑人在内的广大宣传思想工作者的使命任务,其中的“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2]要担负并完成好这一职责使命,编辑人就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以宽阔的国际视野策划选题,组织书稿,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推动更多中国出版物产品走出去,在国际出版市场上与各国同行同台竞争,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提高国际话语权,为中国从出版大国变为出版强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增强脑力:

既要想得细,又能想得深


编辑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脑+电脑,电脑是“硬件”,人脑是“软件”,电脑“硬件”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用钱买来,但人的思考、思想却不是有钱就可以买来的。可见,在编辑工作中,脑力起着决定性作用。


干啥事都需要动脑子,干事动不动脑子其效果和结果是大不一样的。编辑人增强脑力,既是工作要求,也是职业追求;既体现专业能力,更体现专业精神。文字无小事,需要编辑人在工作中要想得细;图书产品要让读者开卷有益,掩卷有思,更要求编辑人工作中要想得深。编辑人在编辑过程中脑子里想的细与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图书质量的高与低、图书价值的大与小。新时代编辑人增强脑力,想细、想深需要在四个方面发力:


一是脑中要有导向弦。导向是编辑工作的红线,也是编辑人的底线。图书是精神产品,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因此,导向对于图书出版工作是与生俱来的,作为编辑人脑中始终要有导向这根弦,并且越是图书内容敏感复杂、社会思潮纷繁多元,越要拧紧脑中导向这根弦,出版工作无小事,任何时候都要多想想、想细点、想深点、想全点,才能很好地把握正确的出版方向,在工作中不出导向问题。


二是脑中要有精品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如果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创作精品上,只想着走捷径、搞速成,是成不了大师、成不了大家的。”[3]多出好书,是编辑人永恒的理想和追求,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编辑人的社会价值和行业地位。在整个出版传播过程中,出什么、怎么出、何时出、出多少等环节,编辑起着设计、组织、优化、协调的关键作用。[4]脑中有精品,自觉成行动。脑中一旦牢牢树立精品理念,编辑人就会自觉主动地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上都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进而不断推出高质量的精品图书产品。中外编辑大家无一不是靠一部部精品赢得读者和社会认可,进而成就自己的。


三是脑中要有市场意识。出版单位现在绝大多数都已转企改制成为企业。所谓企业,通俗点说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社会组织。新时代的编辑人早已不是以前那种只管闭门编书、两耳不闻市场事儿的编辑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已成为对编辑人工作考核的关键内容,更何况图书作为精神产品,其社会效益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经济效益来体现的,要多出好书,还要多发好书,才能双效俱佳,成为优秀编辑人。因此,编辑人增强脑力,市场意识缺不得。图书出版的实践也一再表明,编辑人的脑力往往决定着图书的效益。


四是脑中要有用户思维。互联网时代让用户思维凸显。对出版而言,用户即读者。为读者多出好书,是编辑人的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但现实中,很多编辑人的脑中,作者意识强,读者意识弱,因为好作者能带来好书稿,进而能带来好效益。殊不知,读者是图书的终端,读者决定市场,好书是读者用钱投票投出来的。未来,随着多元需求的加剧和升温,重视读者、培育读者、服务读者,脑中真正树立用户思维,才能赢得读者,也才会赢得未来市场。更何况,当今新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互动特性,让编辑人和读者之间的沟通联络变得越来越简单便捷,这为编辑人更好服务读者、培育读者创造了条件。


增强笔力:

既要善于编,又能长于写


编辑工作以编为主,是用笔工作、靠笔“吃饭”的职业,笔力即功力,所以笔力对编辑人十分重要。新时代呼唤复合型编辑人才,能编会写作为复合型人才的最基本要求正成为当下编辑人的“标配”。


其实,纵观我国出版史,像胡愈之、叶圣陶等一代编辑名家,既是编辑大师,又是写作大家。能编体现的是作为编辑的功力,但会写的编辑人更具优势。首先,会写的编辑善于和作者换位思考,更容易体会并尊重作者写作的付出和艰辛,让编者和作者的交流更顺畅、更深入,编辑书稿时也更容易理解稿件,约稿时能更好沟通心灵。其次,会写还可以成为能编的有力补充。编辑人的理想是多出好书,都希望这些好书出版后能占领市场,受读者欢迎,体现作为精神产品的价值。会写的编辑人在图书出版后,可以运用自己的笔力写文章宣传和推广图书,让好书走得更远、读者更多。所以,能编会写,是新时代编辑人的两翼,一名优秀的编辑人,只有两翼俱丰,方能翱空飞翔。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新时代编辑人而言,笔力的核心是能编善写,但又不囿于能编善写,如果对笔力进行更广义的理解,笔力还泛指运用工具和实际动手的能力。因此,在当下互联网时代,编辑人的“笔力”还应体现在运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工具的能力上。互联网时代的编辑工作必须要“+”上互联网,互联网时代的编辑人必须具有互联网思维,学会与时俱进,积极拥抱互联网,学习和利用好互联网技术与平台。也就是说,编辑要善于在网上找选题、找项目,还要利用互联网技术编辑加工书稿,用网络渠道进行产品营销,即要在网上展开与作者、与市场、与读者的全面互动。[5]总之,除文字外,还要学会制作视频、音频、AR/VR等各种融合内容产品,以及利用各类互联网平台宣传和推广自己的出版物产品,通过实现自身的不断转型升级推动出版工作转型升级,推进出版业融合发展。


综上,新时代编辑人只有增强“四力”,才能更好体现时代价值担当。中国编辑学会曾评选出全国首届“中国十大优秀出版编辑”,并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联合开辟专栏,对“中国十大优秀出版编辑”的事迹和精神进行过较为系统深入的宣传,读过记者采访他们的稿件,读者很容易就能发现,优秀出版编辑人编辑好书的“诀窍”,无一不是主动自觉践行“四力”的结果。首届“中国十大优秀出版编辑”、人民出版社编辑郑海燕,她给自己的目标定位是力争成为全能型编辑,即挖得出选题、抓得住作者、编得出稿子、推得出图书、带得出团队、写得出文章。[6]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当下优秀编辑人的代表,她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新时代编辑人必须做努力增强“四力”的积极践行者。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也是新时代对编辑人的新要求。身处伟大时代的新时代编辑人,只有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增强“四力”,才能在新的伟大时代持续编辑推出“大书”、好书,不断成就自己,更好体现价值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