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循环式教研”促进区域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发布时间:2023-10-18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浦东新区地处上海市东部,面积约1210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3月,作为上海的教育大区,浦东新区有基础教育学校670所,学生数49.4万。学校面广量大、种类较多、差异很大。初中数学学科教研涉及132所学校的171个校区约9万初中学生,约2200名初中数学教师的教研工作由4位学科教研员分年级实施。基于浦东的地域、学情特点,初中数学学科教研通过推行“立体循环式教研”,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形成较高水平的区域整体教学策略,有效缩小不同类型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差异,促进区域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助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持续提高。

  2021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参加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以下简称“监测”),八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业表现上取得了较好成绩,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比例达到95%以上。这正是印证了浦东近年来初中数学教研在促进区域整体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性及良好发展趋势。现将我们的做法从五个方面进行简述。

  一、立体循环式教研,构建教学高质优化平台

  以往,我们发现不同的学校学生受到的教育不同,不同的班级学生受到的教育也不同。为了促进教育过程公平,浦东新区教育局提供区域学校全网络覆盖、信息技术平台支持,通过网络及时传输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区域、学校之间的差距,创造了条件公平的环境。通过信息技术,将原本路途远近限制、场地大小限制、人员数量等限制的局限打破了,实现了有网络就能参加教研,有手机就能参与教研,线上或线下随时随地参与教研,人人都在教研现场第一排的优势。当外部条件配备普惠的起点公平时,教研转型也势在必行。

  浦东初中数学学科推行“立体循环式教研”,为师生搭建教育发展的平台。加强教师培训,强化教研支撑,精准分析学情,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指导,使课堂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立体循环式教研”是指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将学生、教师、课本三者之间通过问题为纽带连接起来并循环产生相互作用的闭环,促成执教者及校团队——各校教研组——区中心组团队——区学科教研员这四级团队的协同教研模式。学生、教师、课本三者之间的第一层闭环:教师钻研课本后设计问题导出单,学生独立预习课本,以问题导出单为载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第二层闭环:教师收集、筛选、打磨学生提问后,将典型问题融入教学设计,并在课堂上由师生共同探究解决,学生提问获得解决并提出新问题。每层闭环相通,以问题驱动,如此反复运转、推陈出新。教研成果在四级教研团队中共享。

  “立体循环式教研”为广大教师提供教研平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教学服务,教育资源的供给;激发学生深度参与学习,促进每一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以“问题导出单”为载体发现问题,摸清学情,精准施教

  2021年初对本区16所学校(涵盖各级各类)的2003名初二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做了调查。在数学的学习中,约10%的学生每天遇到疑惑,约35%的学生经常遇到疑惑,约55%的学生偶尔遇到疑惑,也就是说数学的学习中疑惑是时常伴随学生的。近40%的学生认为日常学习的疑惑源于数学课本。学生在预习数学课本进行提问时,遇到的困难按难度从大到小排序,依次是:问题表述不清、不知如何提问、不会表述问题、没有提问的自信。

  现实反映学生学习有疑惑,说不出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为了解决这种现状,充分用好众多专家智慧的结晶,也就是课本这一师生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源,我们根据课本自主研发了“问题导出单”,也就是教师根据初中数学课本(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数学8本课本)设计便于学生提出问题的文本载体,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使用。“问题导出单”结合课型又分为新授课、复习课、探究课问题导出单。2020学年浦东初中数学教研活动主要研发了前两类问题导出单的样例。这两类课型的问题导出单特别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迅速捕抓重点,给学生提问提供思考的方向和视角,为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架设纽带,以发展学生数学思维为主,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具体操作流程为:学生在课前阅读课本后借助问题导出单提出自己的想法或疑惑并用文字记录。教师收集学生提问,尝试将学生的提问融入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解决曾经提出的问题或者互相解决同伴提出的问题。

  “问题导出单”的开发和使用,最大程度的帮助师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成为实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机会公平的平衡器,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每位学生都享有发现问题的公平机会。教师通过学生提问,摸清学情,精准教学。

  三、分析问题,专业指导,形成优质课“打磨优化”范式

  “立体循环式教研”中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就是以学生的问题提出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发现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做为教学起点和课堂导向,使得课堂教学面貌发生根本变化。课堂紧扣学生迫切想知道、要知道的焦点问题展开,每位学生的认知起点被同等尊重,以问题的发现、提出来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动态。将学生的问题融入课堂教学设计,展开一系列针对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的教学。使学生通过探究将自己或同伴提出的问题得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显性获得的就是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隐性获得的是问题提出的能力和学习的智慧和方法。每一位学生的提问被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个体的思想被尊重,智慧被放大。使人人受教育机会的起点公平、创新的动力源得到保证。

  学生提出问题后,问题如何利用并得到妥善的解决成为师生们最关心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是否都能进入课堂教学存在很大困惑。问题的筛选决定了问题是否引入课堂。当学生问题提出后,首先需要判断这个问题是否明确,如果问题不明确,暂不使用;如果问题明确,接着看它是否紧扣本节课的重难点;如果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再看问题是否具有可探究性?是否具有关联性?是否具有可设计性?才考虑是否使用这个问题。整个过程需要按照问题打磨流程进行。   

  课堂教学质量与问题解决的优劣成正相关。学生提问如何解决是教研活动中教师们最关心的问题。问题经过筛选、打磨后融入课堂教学设计,通过教研团队合力研讨。针对学生提问创设多个问题情境,提供学生观察、发现、推理的素材,激发学生讨论、总结,使学生顺利解决自己或同伴提出的问题。

  2020学年区级公开课《18.2(1)正比例函数》的课后调查中,学生“对同伴提出的问题存在疑惑,但自己没有提出来的原因”的结果显示:约48%的学生在预习时会产生问题,但提问表述存在困难;约39%的学生发现了问题;约3%的学生认为提出问题对学习没有帮助;10%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在本节课中,教师选取了7个提问进行课堂解决,其中1个问题约40%的学生存在疑惑,有5个问题约20%的学生都有疑惑。通过研究发现,筛选出来的问题选取合理,学生对这些问题存在共同的困惑,相关问题的解决存在必要价值,帮助学生解决内心的疑惑,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有效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四、交流共享,形成高水平区域整体教学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研究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以具体的课例展示把学生课前预习的提问渗透到课堂中,精准解决,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问题导出,课前评估学生问题,课后评估学生学习效果,并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进行长期效果跟踪评估。我们将这种教学策略优化、提炼变为区域整体教学策略,提升区域整体教师的教学能力,并有效评估教学质量发展变化。

  通过对本区135所初中学校的15106名学生调查发现,学生对同伴提出的问题最强烈的三种感受分别是认同(66%)、期待(61%)、挑战(45%)。在数学学习中,约93%的学生认为问题提出对自己的学习帮助较大或很大。学生认为提出问题并得到有效解决所得到的帮助按从强到弱的顺序排列依次是:增进理解、查漏补缺、拓展思维、归纳总结、研究问题。

  学生问题的产生到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的提问得到教师们专业的指导并有效解决。正是因为有了日积月累的思考,越来越多的学生凭借自主思考,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经验和策略解决复杂或非常规问题。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在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同时,提升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有效缓解了学生数学学习焦虑程度。

  监测结果显示:浦东新区八年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达到水平良好和优秀之和为74.9%;而与此同时,八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较高和高的比例之和为64.4%;数学学习焦虑程度低和较低的比例之和为70.7%。由此可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为学生的学习待遇公平保驾护航。学科区域整体教学策略的调整,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整个区域教学策略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以问题为核心的这种创新区域教学策略将师生的智慧通过教研活动的辐射、共享深入人心,将高品质的教育过程公平带给了每位师生,达到教育的共赢。

  五、畅通资源渠道,保证优质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级教研团队的资源共享、交流达成共赢。在线教学期间,浦东初中数学教研团队对区域学校作业提供指导建议,并自主研发作业资源供学校选用,通过区域公共平台供给,达到快速检测、立即反馈学生学习效果。教研团队研读上海市“空中课堂”资源,对资源进行分析、切片、模仿和再创造,在区域教研中加强指导教师对资源的使用和“分层教学”,并通过年级教研群分享区域教研团队的优质资源和做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此次监测工作发挥了监测实效,这是对我区教研工作的充分肯定,也坚定了我们从区域层面做顶层设计的构想。下一步,我区将进一步改进监测中发现的问题,提升学科育人能力,更大程度的发挥区域教研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作用。(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