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服务:出版业助力脱贫攻坚新探索

发布时间:2021-01-15


摘要


出版是知识传播的主要阵地,出版机构提供的一系列优质知识服务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扶志、扶智、扶制、扶质方面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出版机构以自身积累的内容资源为基础,积极探索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知识服务的方式,包括政策导向型服务、产品导向型服务、技术导向型服务、需求导向型服务、新媒体导向型服务等。为了巩固已经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和新任务,出版机构需要在出版物内容质量、用户研究、融合发展、反馈机制、盈利渠道等方面不断探索,寻求突破。




原文刊登于2021年1期

原题为知识服务:出版业助力脱贫攻坚新探索




在2020年1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1]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之中,出版行业始终肩负着独特使命,积极履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扶贫必扶智、扶贫必扶志的扶贫方略。出版是知识的主要传播阵地,在阻断贫困代际传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方面有着长远、深刻的意义,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智力支撑。知识服务是基于AI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的集内容创作、生产、传播、应用于一体的知识内容的全新服务模式,包括出版物、数据资源库、知识库检索、知识内容直接服务等形式。[2]在脱贫攻坚中,出版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形式多样的知识服务,如出版图书、搭建数字教育平台、建立大数据知识库等。对我国出版机构在脱贫攻坚中的成就和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价值深远。




出版机构开展脱贫攻坚

知识服务状况



脱贫攻坚知识服务研究的知识图谱


在中国知网上以“出版”“脱贫攻坚”“知识服务”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同时将时间设定为2019—2020年,经过数据清洗,最终得到91条数据。从检索结果来看,大部分的成果来源集中于期刊论文,其中也有不少硕博士论文在关注这个问题。从学科分布来看,主要研究领域分布在信息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人文科学领域。



图1   关键词共现知识网络


根据图1可以看出,在近两年的研究中,除了与主题相关的“扶贫工作”“扶贫政策”等词,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是“扶贫模式”“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开发式扶贫”“农家书屋”。可以看出,前期的扶贫工作成效显著,目前的关注重点已经转移到提升扶贫效率、创新扶贫方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


从具体来源看,期刊论文的来源分布广泛,除了农业、出版等领域,还包括计算机科学、图情、历史、哲学等领域。可以看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有不少的研究关注到脱贫攻坚工作中应用新技术的必要性,试图从信息科技的角度为脱贫攻坚提供实际可操作的技术指导。值得关注的是,哲学与人文科学领域也有不少的相关研究,试图从哲学、人文层面对出版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开展的知识服务进行总结与思考。从作者所属单位来看,出版产学研机构对出版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开展的知识服务均有关注,不仅从理论上对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知识服务进行总结和创新,还提出了可供行业实际操作的对策和方案。



已提供的知识服务类型



政策导向型服务。政策导向型服务主要指的是结合政府相关政策提供相应的服务,典型的知识服务模式包括“农家书屋”和“农技培训”。如2020年由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共同主办的“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活动,该活动包括主题出版物阅读、“农民喜爱的百种图书”推荐、“我爱阅读100天”读书打卡、“小康年 读书乐”视频分享等9项重点内容,推动新兴阅读与传统阅读交融结合、线上活动与线下推广相互促进、阵地建设与知识服务整合优化,力争引导和带动更多农民群众参与建设书香社会。[3]


产品导向型服务。产品导向型服务指的是以具体可使用的产品来提供知识服务,代表产品有“智汇三农”农业专业知识服务平台。“智汇三农”农业专业知识服务平台是由中国农业出版社精心打造的多媒体、多终端的专业智能平台。其宗旨在于汇聚农业领域内的权威专业知识,打造出一个集书城、主题数据库、资讯、科研工具、社区等一系列功能的平台,构建农业领域产学研知识服务社区,以大数据、语义分析、云计算技术为支撑,建立内容、用户、企业、政府之间的互动和关联,促进各类型出版物、知识内容的多形态融合和多渠道传播。[4]


技术导向型服务。技术导向型服务指的是将大数据、知识图谱、AI等技术与传统内容资源融合,实现更专业更智能的知识服务。如我国基于大数据的农业专业知识服务系统、林业专业知识服务系统、渔业专业知识服务系统等。农业专业知识服务系统构建了基于大数据智能的农知搜索服务引擎和面向农业各学科领域的精细化知识服务专题,为农业科技人员、管理决策人员、农业企业提供快捷、方便、精准、智能的知识服务。[5]


需求导向型服务。需求导向型服务指的是在知识服务下沉市场中,基于市场需求为特定目标用户提供知识服务,其代表产品为“天天学农”农业教育平台。目前,平台拥有“农技”“ 农商”“ 视野”三大学院,累计合作专家500多位,已上线5000多节课程,吸引了100多万用户,全面涵盖APP、微站、小程序、新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为包含2.6亿种植户在内的3亿涉农人群提供有价值的农业知识服务,全面提升农户们的种植和管理水平,为涉农人群建一所线上“农民大学”。[6]


新媒体导向型服务。新媒体导向型服务指的是依托新媒体平台,发挥平台流量优势提供知识产品服务,如快手短视频平台的学农技频道、百度知道与中国农业出版社打造农业知识服务平台等。[7]一方面,百度知道利用百度的AI深度学习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出版社专业的知识精准匹配用户的市场化需求,更好地服务用户。另一方面,当用户在百度搜索与农业、农村、农民相关问题时,百度知道将优先推送从中国农业出版社结构化知识中抽取的核心信息,并组织成专业的回答推送给用户。[8]百度知道和中国农业出版社将会基于书本内容打造新型的内容综合体,把现学科知识体系、农业技术经验及农业专家问答整合起来,让农户既可以得到理论知识支撑,又能吸取经验教训,还能及时得到专家指点,真正助力农业增长增收。[9]



脱贫攻坚知识服务实践体验总结


出版机构开展“脱贫攻坚”知识服务的优势。一是拥有丰富的内容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出版机构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加强内容生产,精品不断涌现。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出版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市场的需求升级,出版行业将进一步利用内容资源的优势,利用先进技术,与新兴出版业实现深度融合,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用户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10]出版机构是知识服务的沃土,有良好的作者资源与内容资源,可以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带动更多的主体加入知识服务。二是拥有足够的专业技术人才储备。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出版机构已经早早开始了数字化转型的尝试,也逐步从内容生产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有力推进,出版机构在人才建设方面也实施了多项举措,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满足融合发展需求。[11]出版机构或是招聘新的人员或是培训原有人员,已经组建了一支了解知识服务原理、通晓知识产品研发、洞察知识服务规律的复合型出版人才队伍。三是拥有较强的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性。我国的图书出版工作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从事精神文化的生产,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2]


出版机构开展“脱贫攻坚”知识服务需要关注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出版机构在开展脱贫攻坚知识服务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若要保证长久稳定的良性发展,仍需关注以下问题。一是目前乡村脱贫过程中存在着重点关注物质脱贫、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等实际问题。物质脱贫可以保障生活,但精神脱贫才是终极目标。二是出版机构如何顺应互联网发展潮流,加快脱贫攻坚知识服务的融合发展。目前出版机构开展的知识服务类型较为相似,产品形态也较为单一。一方面,出版机构要关注到农民对于新形态产品的需求,提供质量高、形式丰富的知识服务产品;另一方面,农民的需求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具体,出版机构需要关注农民的需求,按需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三是反馈机制的畅通性。出版机构在为脱贫攻坚打造的图书和各类数字平台大多缺少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缺少将用户与用户、用户与出版机构联系起来的桥梁。图书机构需要规范反馈机制,根据用户的反馈不断完善自身发布的内容。四是知识服务产品的可持续性。目前出版机构所开发的大部分数字平台属于公益性服务,缺乏行之有效的盈利渠道,数字平台的运营和改造资金主要来自于出版机构的其他项目收益。虽然出版机构提供知识服务的出发点是公益性质,但为了能够持续地帮助更多农民,出版机构需要积极探索公益与盈利之间的平衡,保证平台和产品能够持续发展下去。




出版机构脱贫攻坚

知识服务路径



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我国出版机构发挥自身优势,提供了一系列优质的知识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这些知识服务在扶志、扶智、扶制、扶质方面都发挥了显著作用,激活了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力、提升了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传播了现代化的制度规范和理论、实现高效创新的脱贫路径,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扶志:激活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力



扶贫要扶志,以扶贫扶志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在帮扶困难群众改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改造贫困群众的思想世界精神风貌,唤醒贫困群众作为最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激情与脱贫意识。[13]扶贫工作要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重中之重是扶志。出版机构通过提供多种知识服务,讲好扶贫故事,强调贫困人口要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主体意志的重要作用,激发贫困人口为脱贫努力奋斗的热情。


中国出版集团先后策划推出“中国扶贫书系”100种图书,深化中国扶贫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案例分析,为脱贫攻坚提供知识支撑。贵州出版集团推出了“贵州反贫困丛书”,讲述贵州脱贫攻坚故事。此外,还出版了《大扶贫一线手记》《长诗书写大英雄丛书》等主题图书23种,《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等理论读物36种。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旗下各出版单位发挥自身优势,策划出版了黄文秀系列图书以及《挺进大石山——广西精准扶贫纪事》《加油吧,我的扶贫大主播》等一批讴歌扶贫先进人物、典型事迹的图书,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凝聚信心和力量。



扶智:提升贫困人口综合素质



扶贫要扶智,就是通过教育培训、实例引导等方式,开拓困难地区人民的眼界、视野,训练贫困群众创新创业的思维能力,整体性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智力水平,让贫困群众有能力脱贫致富。[14]出版机构通过提供知识服务,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途径和方法,提升贫困人口综合素质,使其掌握脱贫致富的实用知识和技能。


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旗下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发挥专业优势,策划出版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材》《广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及推广应用》和《青贮玉米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图书。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北方栎类经营技术指南》《果树病虫草害诊治生态图谱丛书》《树木医生手册》等一系列传播种植栽培技术、病虫害治理的工具书籍和理论图书。由全国30家科技出版社与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联合建设的“天下农书”数字图书馆,为各类涉农机构提供了大量首次转版加工、首次发布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和多终端的阅读方式,方便农民读者随时随地免费借阅各行业正版“三农”图书。


出版机构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丰富了贫困群众获取知识服务的渠道和形式。我国多家出版社为贫困地区捐赠教辅图书和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育讲座并引进智慧教育课堂,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安徽出版集团向金寨县偏远地区捐赠智慧教育产品,开展“智慧课堂”工程。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对贫困地区梧村的学生进行重点帮扶,并成立助学基金。人教数字出版有限公司利用自身优势开发了人教数字教材、人教智慧教学平台、经典诵读数字平台、中小学数字化教学期刊等知识服务产品,并为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中小学捐赠汉藏双语教学资源,提高了藏区的教学质量。



扶制:传播现代化的制度规范和理论



扶贫要扶制,就是通过发展与改革制度、体制、机制,形成一套能够保障脱贫攻坚战顺利完成、脱贫成果持久保持的社会规则、行为规范、资源配置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鼓励个人努力工作、勤劳致富,要创造和维护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通过努力都有成功机会”。[15]提高贫困群众的智力和志向是实现脱贫致富的内在要素,而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习惯就是一个地区能否成功脱贫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


扶贫工作需要传播现代化的社会规则、行为规范、资源配置方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习惯,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出版机构通过知识服务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将一系列制度规范和理论传播给贫困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让贫困群众真正了解乡风文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家书屋是文化振兴中的重要支撑点和基石。[16]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先后为帮扶村“农家书屋”捐赠《中国共产党章程》《摆脱贫困》《广西农家百事通》等图书,不仅提高了农家书屋的服务效能,也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制度规范的建设和完善不仅助力我们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对于任务完成后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也有着重大意义。



扶质:实现高效创新的脱贫路径



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17]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同时发生了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于脱贫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需要创新思维和方式,充分运用信息化、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贫困群众的数字技能与信息素养,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数字化、线上化。[18]


当下数字化加速发展,我国出版机构也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了多种知识服务。江苏凤凰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推出了“江苏省数字农家书屋”平台,同时向农家书屋捐赠图书和“凤凰AI听”智能阅读设备,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2020年,中版数媒与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推出了“文化启智 智慧扶贫”项目,旨在以科技化、数字化方式为贫困地区构建智慧扶贫解决方案。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面对着国内外局势变化和疫情影响,我国出版机构推出了多种融媒体产品,运用全媒体运营策略提高脱贫攻坚质量,凝聚起决战脱贫攻坚的精神力量和必胜信心。



提升知识服务效能的构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19]为了巩固已经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和新任务,我国出版机构如何提升知识服务效能,在转型发展中率先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还需要不断探索、突破和改进。



提升内容质量,丰富展现形式



在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交汇期,出版机构不仅要关注农业实用技术的出版,还应该涉及精神文化、政策理念等多个方面,深入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之中,在一线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当地贫困人口对于知识的真正需求,兼顾“娱情”和“益智”。例如,广西出版传媒集团突出“扶智”“扶志”特色,以做优、做精脱贫攻坚系列出版物为抓手,积极挖掘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典型经验,践行“四力”讲好脱贫故事,为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凝聚信心和力量。出版机构的产出既符合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又适合当地群众审美偏好的知识服务产品,为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来源。


在形式上,出版机构要用贫困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扶贫政策、展现脱贫成效、巩固脱贫成果。例如不少出版机构不仅策划推出一系列主题书单,还通过“读者乡村文化驿站”“新时代乡村阅读季”“融媒体平台”等多元化的知识服务形式,贴近“三农”发展实际,丰富贫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乡村人才培养和乡风文明建设。



精准用户画像,提供按需服务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20]在扶贫工作中要重视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费孝通说:奔小康是个共同的目标,但各地方的情况不同,千万不能一刀切,不能人家做什么我也做什么。要分析一下自己所在的地区有什么优势,主要靠什么能发展得快一点。[21]出版机构要从自身优势出发,坚持“志在富民”思想,主动思考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现代化发展背后的文化问题,把“文化自觉”作为“三农”发展核心关怀。考虑到不同类型的农村用户所需要的知识服务千差万别,出版机构在提供知识服务的过程中,要重视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基于区域的自然状况和人文状况进行精准策划,开发具有针对性、地域特色的知识产品。


出版机构的知识服务需要根据贫困群众的具体情况开展精准对接服务,对不同类别的贫困人口提供个性化服务。从内容出发,若脱贫群众对于农业技术有需求,出版机构则提供农业生产实用技能类知识服务;若脱贫群众的劳动力较弱,则可以增加手工艺类知识服务;若脱贫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则加强教育资源类知识服务的供给。形式上,若脱贫群众对于现代数字技术的运用能力较弱,出版机构要接续推进以纸质图书为载体的知识服务;若脱贫群众具备接受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出版机构可以推出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多样化知识服务;若脱贫群众年龄大、文化程度不高,可以增加知识服务中图片、语音、视频的比重。出版机构要细化服务对象,做好用户画像,按需提供知识服务,在满足脱贫群众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又发挥他们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主体地位作用。



加快融合发展,拓宽传播渠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农业、农村、农民对知识的需求处在不断转化升级的进程中。如今融合出版已经成为出版机构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出版机构应该在原有传统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加快融合发展,拓展多样传播渠道,更好地为脱贫群众提供知识服务。出版机构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传播的跨时空优势,及时有效地将数字知识服务传递到农村,进一步丰富农民信息资源的获取渠道。


出版机构还要持续推进对知识传播技术的挖掘与应用,利用大数据搭建出版机构知识库,在出版物的传播渠道建设中坚持融合发展的思路,根据内容资源的特色定位,利用线上社群的影响和传播优势,激发群众的参与度,如策划线上线下的阅读分享、科普活动等。



完善反馈机制,促进知识服务良性循环


首先,出版机构应针对各类知识服务产品设置个性化沟通渠道,并在产品醒目位置上公布出版机构的信息反馈渠道,便于脱贫用户反馈。有效的信息反馈可以反映出脱贫用户的需求,甚至给出版机构带来选题和营销的灵感。出版机构官网基本都设置了“联系我们”栏目,提供联系电话、联系邮箱、传真、邮编等信息。大部分出版机构都设有信息反馈渠道,但设置多种脱贫用户反馈渠道的出版机构还是少数,为此,考虑到部分脱贫用户的能力限制,建议设置详细的信息反馈指南,并提供语音、截图、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富媒体的信息反馈方式。其次,有效的信息反馈是促进知识服务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出版机构需要投入必要的资金和人力,培训一批具有对脱贫用户调研、数据分析、信息处理能力专业人才,提高对脱贫用户意识的研究。最后,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需要长期的努力,把收集和处理脱贫用户反馈作为产品开发的必要环节,在整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准改进的突破口,及时解决改进,形成服务脱贫用户的良性循环以及可持续发展。



探索公益与盈利相结合模式,确保可持续发展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重要的长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努力和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目前出版机构参与这项工程主要是采取公益性免费模式,但也有部分通过用户付费课程、线下活动盈利的项目。虽然出版机构有出版主业作为强大的资金链支撑,但知识付费才能可持续发展,这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运行发展及用户行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知识付费行业用户规模达3.6亿,行业市场规模达278亿元。[22]


因此,探索此类知识服务产品盈利渠道的目的在于维持其可持续发展,本质在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打造盈利渠道需要考虑获取收益与服务脱贫用户之间的平衡点,应该挖掘脱贫用户所必需和愿意付费的内容,出版机构在构建农业知识服务平台的过程中,应该要学习各类运作成熟的互联网企业,为脱贫地区的群众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抓住目标用户的需求,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提供更加丰富且细化的内容,深耕细分领域。知识付费风口下,出版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出版机构应该利用自身出版资源的优势,实现“知识服务+知识付费”的结合,在拓宽出版领域的同时,为自身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历史交汇期,确保脱贫攻坚的高质量收官,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本文对我国出版机构在脱贫攻坚中开展的活动进行经验总结,既肯定出版社在扶志、扶智、扶制、扶质方面成绩斐然,又站在承上启下的关键过渡期探索出版社的发展新路径,期望为读者构建高质量、精准化、多介质、可持续的知识服务。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在出版从业者的不懈追求下,相信未来出版机构会有更多的经验成果,帮助乡村增强造血功能,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推进的重要支撑。